上海里弄里的口袋公园:夹缝中的多维空间
打开淘宝,搜索“城市设计联盟专家咨询”,即可咨询
01.以园为“界” | 昌里园
02.重新激活被遗忘的城市“边角”空间 | 新华路口袋公园
设计:梓耘斋建筑
地点:上海
周家渡街道位于世博园区的南侧,是一片高密度的生活街区,拥有许多非常典型的大型居住社区,呈半弧形延展的南码头路从其中穿越而过。
2018年的拆违整治项目,将南码头路东侧喧闹杂乱的商业店铺拆除清理,在昌五小区的边界处留下了一段350多米长的圆弧形围墙绿地,面对城市形成了一道单调、冗长的界面,而在小区内部也留下数段荒芜、封闭的杂草丛生之地。如何重塑这道城市边界,激活街道生活,成为这个项目的迫切议题。
从这一角度而言,苏州园林可以为这一项目提供借鉴。沧浪亭面对葑溪的城市界面,由于采用复廊围墙,而显得灵动,富有生气;拙政园东院的波形廊上下起伏,自身就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特写......
该项目中,作为城市边界的昌五社区围墙,同样有机会成为一处富有生活气息的线型园林。它将使其所处的6至8米宽窄不等的空隙地带,由小区的边缘转变为社区的中心花园。
改造设计首先确立了折线型的游园路径。根据沿街住宅楼的排列方式,围墙内外的树木环境和街道功能,游廊的走向相应地内外凹凸,不仅与小区内部的环境形成呼应、扩展视野,同时也在为街道提供拓展性的口袋空间。
这样每一处的段落空间在获得功能性价值的同时,也使小区内外的环境交织起来,无形中消解了围墙带来的隔断感,使这道围墙园林成为内部社区居民、外部街道游客都能获得参与感的中心性场所空间。
设计图纸 ▽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昌里园
建筑事务所:梓耘斋建筑(TM Studio)
主创建筑师:童明、任广
项目详细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南码头路
景观用地面积:2100平方米
业主:上海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人民政府
建筑面积:景观构筑物790平方米
结构形式:钢框架结构
设计:水石设计
地点:上海
设计师希望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创造一个自然且具有诗意的空间,通过空间的力量,将人们从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抽离出来,浸入一个静谧的,可漫步、闲坐、观展、赏花的自然花园。
项目位于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上,道路两旁布满高大茂密的梧桐和绿树掩映的洋房,因此被誉为“上海第一花园马路”。
场地是新华路上两栋建筑之间一个长22米、最宽处不足4.2米的弄堂空间,过去是一个路边违建的小面馆,面馆拆迁后,此处就变成了一个闲置空间。因此,新华路街道办事处希望将其改造成一个能为周边居民服务的口袋公园。
7月末,我们第一次走进场地,半米高的野草从原来的厨房地面中顽强的生长,穿梭于过膝的野草丛中,最大的感受是若能在上海这样快速城市化的一线都市中保留一个公共,开放,绿色的空间是十分珍贵的。
所以,经过和甲方的讨论,我们为这100平米的小弄堂在功能上做了两个定义:一是作为一个为周边社区服务的口袋花园,第二就是形成一个可满足持续展览的街头展廊。我们希望借此,重新激活城市的“边角料”空间,服务于周边居民。
▼改造前的场地 ©周飏
▼改造后的口袋公园 ©陈颢
部分镜面系统是可旋转的。当它旋转过来,是一块块可更换的展板,形成一个可以持续提供内容的街头画廊。通过手机扫描展板上的二维码,便可进入我们网上无限的展览空间。
▼设计构思 ©水石设计
▼一个装有镜面的街头画廊 ©陈颢
▼展览状态下的口袋公园 ©王琇
▼镜面中的场景 ©王琇
▼镜面中的花园 ©王琇
从城市管理及安全的角度,这个空间原本离城市道路较远且相对封闭,我们希望通过镜面的反射,形成一定的提示作用,避免成为城市犯罪空间。
▼镜面形成的提示作用 ©陈颢
▼口袋公园入口和街道 ©王琇
▼口袋公园入口 ©陈颢
▼旋转门关闭状态下的入口 ©陈颢
▼旋转门打开状态下的入口 ©陈颢
最后是花园里的植物系统。我们认为植物的氛围和维护都是设计重要的切入点。通过40cm以下、40-80cm以及80cm以上三种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建立丰富的层次及与人身体的关系。
当人步入花园,过膝的植物会给人较强的包裹感,仿佛步入一片无限的花海。以鼠尾草、满天星、矮蒲苇、粉黛乱子草为主的花草组合呈现充满自然野趣的植物氛围,成为城市里珍贵的自然景观,鲜活的呈现时间性的变化。
▼镜面中的花园 ©陈颢
▼植物的组合建立丰富的层次及与人身体的关系 ©陈颢
▼无限的自然花园 ©陈颢
▼旋转镜面系统剖面图 ©水石设计
▼旋转镜面系统剖面图 ©水石设计
业主单位: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办事处
设计单位:水石设计
标识设计:水石设计 – 平面设计表达室( 张佾媛 陈鹤文 廖强 邵敏 曹瑀 )
设计顾问:沈禾
植物顾问:王文珍
建筑面积:106平方米
---
-来源:新微设计
-THANKS FOR READING-免责声明:图片影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视频
原创